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德榜样 > 正文
师德榜样
为国担当 为国育才——桂卫华教授
时间:2023-05-30 15:25 来源: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人事处 点击:

作为院士,他为国担当,围绕制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应用成效显著;作为教授,他为国育才,尊重学生个性,既严谨又灵活,循循善诱,勉励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学生。执教三十余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有色冶金自动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三十八载教学科研路,桂卫华用虔诚的态度、忠诚的灵魂,践行着“厚德博学,勤勉敬业;求实创新,研以致用”的教书育人理念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用实际行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桂卫华院士于1950年出生于湖北省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968年,刚刚初中毕业的他响应国家“知青下乡”号召,到湖北谷城县插队落户,两年后被招工到湖北丹江铝厂成为一名电工;1972年进入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学习。桂卫华很不容易地上了学,但当时生活条件很不好。物质生活的匮乏不但没有压倒他,反而磨砺了他的斗志。回忆起少时的成长经历,说:“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在这样的家庭里面也锻炼了自己。在那个年代并没有感觉到是一种贫穷,精神上也是很充实满足的。”上中学时,桂卫华读的是寄宿学校。周末回家必须坐小木头筏子过河。在那个没有轮船、没有桥的年代,一二十个人坐在一个小木筏子上,靠老船工划过河。有一次坐在小木筏子上,他对一起过河的同学们说:“这个小筏子太慢了,搞半天才能搞过河。”老船工说:“你们年纪小,将来长大了,你们造轮船,你们建大桥,你们就快了,就不用我在这里这么慢了。”这是一次看似很平常的对话,却深深地触动了年轻的桂卫华。后来他把这个经历写进了作文,还被学校评为优秀作文。从那时起,他就意识到,造轮船修大桥,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做一些事情,是很了不起的。“单只因‘过河’这两个字,从船夫的这一段话,就想到了今后自己要有担当。”他回忆道,“为国家搞技术,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在后来的岁月里,桂卫华一直把这句话记于心,践于行。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桂卫华踏实工作,潜心科研,在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工业大系统控制、现代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等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了本领域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围绕制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他长期致力于复杂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突破了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及铝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关键技术问题,应用成效显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200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获“湖南光召科技奖”;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过程控制技术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面对纷至而来的奖励,桂卫华说:“搞科研工作的人,做成一件事,比获得嘉奖更开心。”近年,他带领科研团队,深入研究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若干问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助力制造业升级。以前的他,事情做不出来是睡不着觉的;如今的他,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多少年的沧桑风雨,无论经历怎样的困难,桂卫华始终以实际行动履行当初的信念,并将这种精神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们。“国家的担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但是这个担当、这些大的目标,是靠我们每个人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实现的。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小的担当,通过我们做好每一件事的担当,最后汇聚成我们民族的担当,这样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这是他给青年学子的寄语

在坚持科研的同时,桂卫华院士也不忘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他耐心解答学生疑惑,资助帮扶贫困学生,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严慈相济的育人风格而备受学生爱戴。课堂从来不点名,但他也总是提前10分钟到教室。有时他连上4节课,不用多媒体,而是认认真真写板书。他上课不照本宣科,而是从自己做的项目出发,告诉学生当前这个项目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由于“接地气”,引来不少学生蹭课。

对学生充满爱,一直慷慨对待学生,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对于出身寒门的学生,桂卫华院士并不是简单地直接给予经济援助,而是十分注重励志教育,鼓励他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学院93届毕业生谢永芳家庭十分困难,桂卫华就一直用自己的科研津贴资助和鼓励他,从硕士研究生一直到他1998年博士毕业。

做事先做人,是桂卫华一直以来对学生的要求。他常常对学生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管你做什么事,都要做到这两点。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用,学以致用,学了要用。”科学研究工作排斥浮华,来不得半点虚假。桂卫华十分强调“求实”。2014年6月,有一个设备要在柳钢集团试装,这是中南大学与5所高校联合开展的一个项目,博士生陈致蓬被派往现场。团队当时考虑桂卫华年纪大了,这项工作辛苦,没安排他去。他知道后,坚持要去,匆匆坐上去柳州的高铁,到站时已是晚上8点,顾不上吃晚饭,直奔现场。当他看到陈致蓬满脸烟灰从40多米的高炉下来时,心疼得直喊他休息。

在以“求实——在科研活动中坚持践行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为题的报告中,桂卫华院士对学生说,科学技术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求实求真;科学研究必须遵守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他以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突破为例,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们阐述所有技术发展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求实为本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结合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现状,他列举国内外学术造假案例,强调应该先做实事再发论文,而不能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为个人利益而学术造假,使论文发表失去本来的意义。他告诫研究生们,写论文要有自己的思想体现,引用论文要实事求是,不能照搬照抄,不能直接翻译国外他人的论文在国内发表。桂卫华院士每年都会寄语新入学的研究生:“写论文不能只会写,要能动手实践,树立良好风气,做到‘学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研究生是科研活动的主力军,桂卫华领头的控制工程研究所有近20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让这支队伍走向卓越是桂卫华心中的首要任务。作为导师,他“导”学生们科学研究,“导”学生们处世为人,最终让学生在科研和生活中有所收获。

为国育才,桃李满园。桂卫华院士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已培养上百位硕士、博士、博士后,为我国自动化领域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他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国家杰青获得者谢永芳等;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如中国一汽总经理、中车电力机车研究所总工程师等;还培养了“全国见义勇为英雄”“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赵长平这样的杰出青年学生。